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魏弘毅)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自23日起通過聯合調度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等水庫,啟動實施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黃河將于7月1日進入主汛期。按照規定,相關水庫水位應消落至汛限水位,騰出防洪庫容。按照安全可控、統籌兼顧的原則,結合黃河下游抗旱和中游水庫騰庫迎汛要求,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啟動本年度黃河調水調沙任務。
據介紹,根據黃河中游河道來水及水庫蓄水情況,綜合考慮抗旱保灌保供、騰庫迎汛、水庫排沙、河道減淤、河口生態補水等目標,本次調水調沙將歷時17天左右。調水調沙將采用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調控為主,支流故縣、陸渾、河口村水庫相機配合的聯合調度模式,綜合考慮水庫排沙減淤和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及其棲息地生態,控制花園口水文站含沙量峰值不超過359千克每立方米。
黃河調水調沙是調節黃河水沙關系的重要手段之一。調水調沙期間,各級水利部門將密切關注天氣形勢變化,及時滾動分析水雨情,加強應急值守和防汛會商,強化水庫實時調度,加強工程巡查防守,保障調水調沙順利進行,確保人員安全和工程安全。
23日上午,今年的黃河調水調沙正式啟動。預計本次調水調沙將持續到7月9日左右,排沙量將達到1億噸。
黃河素有“斗水七沙”之說,平均每年有4億噸泥沙堆積在下游河道里。下游“地上懸河”長達800千米,最大懸差10米。20世紀末,因泥沙淤積,主河槽萎縮至不足200米寬,過流能力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小洪水、高水位、大災害”風險加劇。
調水調沙是通過人工手段改變黃河水沙不平衡關系的有效途徑。利用黃河中游水庫適時蓄存或泄放,沖刷“清洗”下游河道,使黃河“血脈疏通”,實現下游河床不再抬高。
當小浪底水庫水位降到對接水位時,再調度萬家寨、三門峽等水庫接力泄水,沖擊小浪底水庫淤積的泥沙。此時,河道中的挾沙水流與庫區清水相遇,密度較大的挾沙水流便會潛入清水底部攪動,形成“異重流”,調整庫區淤積形態并排沙出庫。
截至2024年汛前,共開展了26次調水調沙生產運行,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下游河道累計“清洗”泥沙超21億立方米,主槽平均下切3.1米,有效緩解了“地上懸河”態勢。
截至2024年底,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29.2億噸。同步為河口三角洲補給生態水量15億立方米。
記者:楊琳
素材來源:黃河電視臺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賀蘭縣境內拍攝的黃河濱河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平羅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5年6月22日
在寧夏賀蘭縣境內拍攝的黃河灘涂濕地(無人機照片,6月22日攝)。
夏日,黃河寧夏段灘涂濕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盡顯生態之美。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