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那年,在烽火連天的太行山上,他義無反顧地參加八路軍,走上一條光明的路。19歲那年,他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一名眼科醫生,數十年里為數萬患者帶來“光明”。
今年,他95歲。回首自己的人生,他說:“是中國共產黨讓我有機會成為創造光明的眼科醫生,我這一輩子跟著黨追求光明。”
他就是河北省軍區石家莊第二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眼科原主任劉世鉞,一名有著79年黨齡的老黨員,一名服務人民78年的老軍醫,一名離休后31年仍堅持義診傳業、執著奉獻的老兵。
赤子情懷,醫者仁心。劉世鉞的生命火焰,始終為祖國和人民燃燒。
劉世鉞近照。侯玉春 攝
跟共產黨走,為勝利而戰
1930年,劉世鉞出生在山西榆社縣巖良村。抗戰時期,他的父親劉和一在山西長治經營一家診所,秘密收治八路軍傷員,并為黨傳遞情報。
1938年,劉和一穿著八路軍軍裝回到巖良村,動員鄉親們抗擊日寇。
“爸!我也要當八路,打鬼子!”追隨父親的腳步,8歲的劉世鉞參軍入伍,成為八路軍第129師宣傳隊的一名小戰士,跟著隊伍“在鄉親們心里播火種”。
那時,劉世鉞還沒有一桿步槍高,但打鬼子的決心“比山還堅定”。寫抗日標語時,他個頭小夠不著,就提著一大桶白石灰,戰友寫到哪他跟到哪;為了演好革命劇里的少年英雄,他天不亮就對著大山練臺詞;走家串戶宣傳抗戰,他扯著嗓子歌唱,用質樸真摯的表演打動鄉親們……
在宣傳隊的日子里,年少的劉世鉞多次遇險。一次,宣傳隊到河北阜平慰問傷病員,演出還沒開始,一股日軍突然圍了上來。為掩護鄉親們和傷病員轉移,警衛班與鬼子激烈交火,戰至僅剩一人。
還有一次,宣傳隊在一個小山村演出時,鬼子趁著夜色進村搜查。鄉親們將宣傳隊員分散帶回家中隱蔽,劉世鉞被一位老鄉藏在羊圈里。“掃蕩”結束后,劉世鉞鉆出羊圈,看到那位拼命保護自己的老鄉倒在了血泊里。
痛苦的記憶涌上心頭,兩行熱淚從劉世鉞的眼角流下來。他說,那時他心里就一個信念,跟共產黨走,為勝利而戰,把侵略者趕出中國。此后,劉世鉞更加積極學習、工作、戰斗。1945年,他終于迎來抗戰的勝利。
1946年,劉世鉞光榮入黨。1947年,組織選派劉世鉞到北方大學醫學院學習。新中國成立后,劉世鉞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一名眼科醫生。
“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黨把我從一名小戰士培養成軍醫。當年很多戰友都犧牲了,我有責任替他們為黨和人民多做些事情。”劉世鉞說。
每一位患者,都無比重要
初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眼科,劉世鉞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困境:設備簡陋,僅有手電筒、放大鏡和基本器械。
為了練就過硬技術,劉世鉞利用蘿卜等常見物品苦練手感;沒有專業教具,他就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輔助教學;沒有專門的消毒用品,他們就把鹽水煮沸代替……
20世紀60年代末,劉世鉞帶領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醫療隊赴河北贊皇山區開展醫療扶貧。當地條件艱苦,劉世鉞帶領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先后完成3000余例眼科手術。
有位腿腳不便的老人,被白內障折磨多年。劉世鉞得知后,帶著隊員翻山越嶺,來到老人家里,在炕頭上完成了手術。
人民軍醫,仁心仁術。1973年,一位叫楊丙仁的患者亟需進行角膜移植手術,慕名找到劉世鉞。當時,因顯微鏡等醫療設備缺乏,手術的成功率很低。在沒有顯微鏡輔助的條件下,劉世鉞依靠對眼部結構的深刻理解和多年練就的手感,成功完成了手術。40多年后,這位患者的角膜依舊透明完好。
從醫數十載,劉世鉞精湛的醫術廣受群眾贊譽。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高尚的醫德。
多年來,每次為患者做檢查前,劉世鉞總是先搓熱手指,再輕輕扒開病人的眼瞼,尋找可能的病變。面對患者,他說話溫聲細語、語速很慢,遇到老人和孩子,總會把注意事項叮囑幾遍。
他還千方百計為患者減輕負擔,能用肉眼檢查診斷的,決不讓患者做費用較高的儀器檢查。有的患者擔心“這么便宜的藥真能治病嗎?”劉世鉞耐心解釋:“能用基礎藥就不開貴藥,能治好病就行,何苦多花冤枉錢……”
“我從醫這么多年,每一個患者對我來說都無比重要,他們的信任是我前行的動力,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回首從醫路,劉世鉞說。
奉獻余暉,回報黨和人民
1994年,劉世鉞離休了。懷著奉獻余暉的熱忱,他繼續留在臨床一線堅持義診。
2015年,醫院考慮劉世鉞年事已高,打算不再安排他出診。劉世鉞專門給醫院黨委寫了一封信,字字懇切——
“我仍有繼續為黨做點工作的能力,我能完成門診診療工作,能講課、能帶學生,能和眼科同道共同學習進步。出專家門診是盡個人義務,不求任何報酬。如果領導能允許我繼續工作,傳承白求恩精神,就是給我的最高待遇,也是我最大的快樂。”
就這樣,劉世鉞繼續穿著白大褂,在臨床一線為患者服務。
義診之外,多年來,劉世鉞堅持學習新技術。科室舉辦學術講座,他必準時參加,經常主動分享心得。他還關注科室年輕醫護人員成長,為他們建立“成長檔案”,悉心答疑解惑。
離家數十載,劉世鉞始終惦記著家鄉的父老鄉親,總想為他們做些什么。他的子女和孫輩中,有不少人從事醫療工作。2016年,86歲的劉世鉞醞釀了一個計劃:召集這些家庭成員回到故土,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義診。消息傳出,大家紛紛響應。
這年中秋節,家庭成員齊聚山西榆社縣巖良村老家。他們把村黨支部會議室當門診室,從清晨到日暮,為鄉親們免費診療、送醫送藥。其間,有鄉親過意不去,悄悄塞來土特產。劉世鉞笑著退了回去:“咱看病憑良心,拿東西就壞了規矩。”
作為一名抗戰老兵,離休后的這些年,劉世鉞一直把講好革命故事、弘揚光榮傳統當成自己的責任。他多次到學校講紅色故事,開設“白求恩精神”講座。
2022年,92歲的劉世鉞因身體原因,不得不停止出診。他將多年積累的117個課件、2000余幅圖文資料以及30多萬字的工作體會和學習筆記毫無保留地獻給醫院。
“我一生的榜樣是白求恩。”采訪中,劉世鉞多次說到這句話。
記者不禁回想起《紀念白求恩》中的句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對工作極端負責、對人民極端熱忱,這正如劉世鉞的人生。(劉松峰、解放軍報記者賈啟龍、特約記者劉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