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典型案例和5個入圍案例亮相
用現代科技激發山西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生命力與活力,促進文化傳承和保護。8月21日下午,恰逢第七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舉辦期間,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發布活動在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中展區會議廳舉行。
本次活動由山西省委宣傳部、科技日報社聯合主辦,山西廣電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來自我省和太原市科技、文旅、文物、文博館院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共計200余人參加。
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發布
現場發布了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10大典型案例和5個入圍案例。
此次遴選出的這15個案例,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示了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最新成就和亮點,呈現新的文化業態或文化場景,體現了數字化或智能化手段、現代科技、前沿技術在山西文化的生產、消費、傳播、保護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情況。此次發布不僅是山西在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對創新實踐成果的首次系統性梳理與權威性發布。
路演展示,科技賦能讓山西歷史“活”起來
在隨后進行的大同花木蘭“3D超寫實數字人”典型案例路演環節,創作團隊分享了如何運用科技賦能讓歷史人物“活”起來,讓文化IP“潮”起來,讓文明敘事“動”起來。
而國內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全流程動畫電影《團圓令》及其創作團隊的分享,則以生動的演示說明了文化創意是動漫產業的靈魂內核,而智能技術正以顛覆性力量重塑創作邊界——當AI算法突破傳統動畫制作的效率瓶頸,當虛擬引擎構建出沉浸式的東方美學幻境,山西動漫產業正以“文化+科技”的雙輪驅動,在守正創新中開辟國漫崛起的新賽道。
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關公文化作為生發于山西的本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公文化大模型及其創作團隊上臺分享了山西在積極推進科技文化融合進程中,充分發揮獨特的關公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全球首個基于大語言模型(LLM)打造的關公文化大模型,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傳播力的“忠義文化”中國敘事體系。
專家分享 為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支招”
發布的這15個案例,既是三晉文化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也是科技賦能文化的鮮活樣本。
發布會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新說,探索過去是為了今天。每一種全新的歷史研究的出現,都跟當時的技術發展密不可分。“現在我們正處在新的技術革命的門檻上,也在享受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利好,正是因為有各種新的技術我們才能走向更多新的可能。”他的分享帶給在場所有人深深的思考。
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黨支部書記兼副部長汪萬福,馬欄山(長沙)視頻文創園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朝暉,抖音集團媒體合作高級經理高蕾,也都通過各自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心得,分享了他們獨到的觀點。
除了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典型案例發布之外,活動現場的另一波高潮無疑是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編劇、導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動畫藝術系主任於水帶來的。他在臺上分享了《浪浪山小妖怪》中的藝術與科技,以及在創作過程中的各種構思和技術突破的方法。他坦言通過好多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漫畫作品,尤其是在我省眾多著名的歷史古跡的采風過程中,獲得了人物造型、色彩運用等的思路。
“我小學時的同桌是北張村的,他是男生。”談及《浪浪山小妖怪》播出后,很多山西觀眾對于其中各種山西元素的討論,於水也笑著一一做出回復。他說自己是第一次參加山西文博會,想在發布會后到場館里好好轉轉,看看各種文旅衍生品的展示。對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他表示數字化生產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對于動畫產品的創作,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高效率的產出。
文化興國運,科技強國力。大家都相信,通過此次發布能夠進一步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文化與科技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之路。(記者 張婉)
相關
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典型案例
10大典型案例
1.科技賦能考古發掘類:垣曲北白鵝墓地方艙考古
2.科技賦能文物保護類:云岡石窟微生物礦化加固技術修復
3.科技賦能數字文博類:大同花木蘭“3D超寫實數字人”
4.科技賦能智慧旅游類:山西·文旅云
5.科技賦能動漫游戲產業(ACG)類:國內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全流程動畫電影《團圓令》
6.科技賦能音視頻產業類:臨汾精品微短劇基地
7.科技賦能非遺“雙創”類:忻州“王爾文玩(魯班鎖、孔明鎖)”
8.科技賦能實體文創類:晉城3D打印重現鐵佛寺“二十四諸天”
9.科技賦能語言文字處理和文化模型類:關公文化大模型
10.科技為文藝創作提供素材和背景類: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
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發展5個入圍案例
1.科技賦能考古發掘類:晉陽古城中子成像技術
2.科技賦能考古發掘類:陶寺遺址科技考古
3.科技賦能數字文博類: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
4.科技賦能數字文博類:晉之源數字壁畫博物館數字化保護活化壁畫
5.科技賦能實體文創類:磁懸浮地球儀
鏈新聞
“文化地標”典型案例
《開箱中國:在山西,抬頭看見千年》發布
8月21日,作為山西“文化地標”典型案例,中國日報特別制作新媒體視頻《開箱中國:在山西,抬頭看見千年》在N1館主舞臺播映。視頻正式發布的同時,與山西日報社聯合推出“發現山西”文化地標四聯版,以國際化敘事視角與創新傳播形式,向世界全景呈現三晉大地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生動圖景。
本次《開箱中國》以“斗拱”為線索,由中國日報記者Nancy和外籍網紅耶果Yegor出鏡主持,由一個小小的斗拱模型出發,帶領觀眾在山西從北到南穿越千年感受古建獨特魅力。
視頻由8人組成的專業團隊前往忻州佛光寺、太原晉祠、大同善化寺、運城永樂宮、長治觀音堂等地,聚焦從唐至明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斗栱,向世界系統性呈現山西古建的發展與演變歷程。同時,在場景中,主持人們相應換上唐制、宋制、明制等漢服,營造跨越時空的沉浸感。
視頻還對山西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王小龍,以及外籍專家、著有《斗拱:中國梁柱結構的文化幾何學》、目前在奧地利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管理者的Alexandra Harrer荷雅麗進行專訪。(記者 趙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