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市中心11.5千米的臨汾堯都機場,山西建投勘察院公司測繪地理信息團隊歷經半載奮戰,圓滿完成機場改擴建工程關鍵性基礎測量工作,為項目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數據支撐。此次測量內容廣泛,涵蓋凈空障礙物測量、機場跑道精密數據測定、跑道基準點測定等。
精準調度利用航班間隙
測量隊在航班間隙開展測量工作
在機場正常運營狀態下開展測量工作,須嚴格避開航班起降高峰時段。項目組積極對接空管、地勤、安保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精準獲取實時航班動態,科學規劃利用晨昏航班間隙開展作業。測量隊員保持高效響應狀態,指令下達后5分鐘內即可完成水準儀、RTK等設備的快速架設與多機組協同測量。在有效作業窗口期內,成功完成跑道2800米區域內30個控制點的精確采集、8500余個道面板角高程的精密測量,以及1:500地形圖制作、GPS點采集校正等任務,為跑道延伸與航站樓建設提供了精準坐標基準。
空天地協同保障毫米精度
針對機場未來實現Ⅱ類精密進近、保障E類飛機起降及遠期4F級發展的核心需求,項目采用“空天地”一體化測繪模式,通過三大技術體系實現毫米級精度保障。
在航空攝影測量環節,團隊運用四旋翼無人機搭載4500萬像素航攝儀,采用80%航向重疊和75%旁向重疊的飛行方案,確保影像數據像素清晰且能無縫銜接。僅用2天時間,團隊就完成8.2千米航線、3.4平方公里區域、5000張有效照片數據采集任務;同步采用區域網布點模式,布設65個外業像控點及檢查點,確保數據采集密度。地面控制測量體系包含30個一級施工控制點,其中新建基準點16個,聯測既有民航控制點14個,通過高精度GNSS測量建立統一的施工坐標系。水準測量環節執行二等水準測量14.92公里,實測高程閉合差1.32毫米,精度優于規范要求50%。項目技術負責人強調:“在機場,不是‘差不多’,而是‘差1毫米都不行’。”這個精度意味著在400米跑道長度上,其誤差甚至小于一根頭發絲的直徑。
經嚴格質檢,所有測量成果均符合規范要求,為跑道延伸、滑行道擴建等關鍵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毫米級測繪基準。
障礙物普查排除飛行風險
對限制面范圍內障礙物進行凈高測量
飛行安全是機場的生命線。為保障機場凈空安全,團隊對機場周邊約9500平方公里區域內、2015年以來新增的高大障礙物開展了系統性“掃盲”式凈空障礙測量。這是一項艱巨的普查任務,團隊采用實地踏勘與精準測繪相結合的模式,深入16個縣市、1600余行政村,通過逐村排查、地形圖標記等方式,全面掌握了障礙物分布情況。
測量隊攜帶儀器設備深入野外作業
對落入凈空限制面的障礙物,團隊運用GNSS-RTK定位技術與全站儀凈高測量相結合的手段,確保數據采集精度。在極端作業環境下,團隊克服40攝氏度高溫、零下15攝氏度嚴寒及復雜地形等困難,采用沙袋穩架、體溫保溫等方法保障設備正常運行,日均徒步里程超過16公里。最終,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精準完成2780處障礙物的測量工作。項目成果順利通過驗收,不僅為當前改擴建工程掃清了障礙,更重要的是為機場建立動態凈空管理體系提供了權威、可靠的數據支撐,實現了“數據零誤差、安全無盲區”的質量目標。
下一步,勘察院公司將以此項目為契機,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積極拓展基礎設施、智慧城市、交通樞紐、文物保護等領域的測繪服務市場,為工程建設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支撐,助力新時代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