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繪”晉路
扎根黃土打造智慧路網
“能扎根山西,用技術為交通發展破題,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月18日,談及來山西之后的十年科研奮斗歷程,山西交通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智慧交通山西省實驗室主任張軍語氣堅定。這位國家級青年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從初遇黃土地到深耕智慧交通,用專業與堅守,為三晉大地繪制更便捷、更智能的“交通網”。
2008年秋,還是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的張軍,為研究黃土只身赴晉,這是一位湖北鄂州青年與山西的第一次相遇。2013年博士畢業時,面對南方大城市的“橄欖枝”,他毅然選擇回到這片黃土地,入職黃土地區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
“要做就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北е@份信念,張軍為建設交通運輸部黃土地區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基地,常常連續數月駐守深山、扎根工地,調研公路病害、開展測試研究;回到實驗室后,又帶領團隊反復驗算。同事笑稱他是“不會停歇的陀螺”,而這份執著終有回響——該基地成為交通運輸部首批全國兩大公路工程長期性能觀測基地之一,建成5個野外觀測站,首次實現我國公路工程性能指標長期系統觀測,為黃土地區公路設計、施工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2019年,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啟動,時間緊、任務重。張軍主動請纓,扛起最棘手的軟件工程任務。他帶領團隊“連軸轉”,一手抓需求分析,一手攻技術難關,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從當年8月接下任務到次年5月實現系統平穩運行,張軍帶隊圓滿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保障了全省收費系統正常運轉,獲交通運輸部高度評價。
打贏撤站硬仗后,張軍瞄準智慧交通這一新賽道。他牽頭建成全省首個獲批運行的省實驗室——智慧交通山西省實驗室,落地我國首個重載貨運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科研實驗路段,研制出首臺(套)ETC智能檢測系統;構建起山西交通基礎設施數據“一張圖”,其主導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AI稽核平臺多項指標全國領先,“山西高速公路一體化出行信息服務”入選首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
最近又傳來好消息,張軍參與申報的國家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成功獲批,總經費超20億元。這不僅是他扎根山西黃土、深耕智慧交通結出的又一豐碩成果,也是山西交通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坐標”。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位堅守山西交通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將繼續書寫人才“扎根一方、賦能一方”的新時代榮光。
矢志創新
手撕鋼助力高端制造
8月18日,綠樹掩映下的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機聲隆隆,人影綽綽。
快檢中心的顯微鏡下,0.015毫米的不銹鋼箔材紋理清晰。首席精密箔材工藝工程師廖席轉動旋鈕,目光在細小之處搜尋工藝提升之路。這片能被徒手撕開的“鋼片”,是他帶領團隊穿越700多次失敗迷霧,為中國高端制造業“撕開”的一道光亮。
超薄,0.015毫米;超韌,折彎30萬次不變形;超純,手機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200萬個分布均勻的微孔……這就是超級材料“手撕鋼”。
這“薄如蟬翼、堅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顛覆著人們對鋼鐵的認知,加速催生新業態,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更是我國科技實力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的生動寫照。
“手撕鋼”的橫空出世,正是太鋼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矢志不移自主創新、有力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生動實踐。
2012年加入太鋼時,廖席接手的“手撕鋼”研發,是塊公認的“硬骨頭”。這種厚度僅0.02毫米的不銹鋼箔材,彼時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企業想進口都得接受苛刻條件。“實驗室的燈常亮到后半夜,700多次失敗像軋輥一樣反復碾壓信心?!彼浀米罴灏镜娜兆?,是在研發初期,每次實驗失敗后,他總會盯著軋機出口那道銀光:“新材料研發就是這樣,枯燥和失敗是常態,關鍵是咬著牙把‘不可能’軋成‘可能’。”“手撕鋼”團隊攻克了450多個工藝難題、170多個設備難題。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太鋼時的囑托,成為他心中最沉的砝碼?!爱a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這句話,被團隊貼在實驗室的墻上。三個月后,當0.015毫米的“手撕鋼”從軋機吐出——這相當于頭發絲1/6的厚度,能被指尖輕輕撕開卻韌性驚人。廖席攥著這片鋼箔的手,在顯微鏡下微微顫抖。世界首創的突破,讓折疊屏手機有了國產“筋骨”,讓新能源電池容量提升17%,更讓中國在高端電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尖端領域材料應用有了新的選擇。
“創新就像軋鋼機,一刻不能停?!绷蜗哪抗夂芸焱断蛐碌膽饒?。調研時發現,OLED屏用掩膜版基材長期被國外壟斷,國內企業每年要花上百億元進口,還常被制約。這片手機屏幕大小的鋼箔上,要均勻開出200萬個微孔,任何一個瑕疵都能讓整片報廢。它的試制像一場漫長的軋制,團隊跑遍產業鏈上下游,把設備參數、退火曲線、張力控制反復調試,失敗次數早已數不清。2023年4月17日,第一卷掩膜版基材成功下線時,廖席對著半透明的鋼箔看了又看:“你看它像不像蟬翼?以后咱們的顯示屏廠商,終于能用上國產的‘眼睛’了。”
車間里,一卷鋼帶正緩緩流轉,折射出的銀光在天花板上織成流動的河。廖席俯身調試檢測設備,鏡片反射的光斑里,藏著一位工匠最樸素的信念:所謂奇跡,不過是把每一次“再試一次”,軋進鋼箔的紋路里,直到百煉鋼真的化作繞指柔。
本報記者冷雪 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