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5月10日電 (王采怡) “202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于10日在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人文高端論壇上對外發布。
“202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分別為:學界深入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體性建設回應古今中西之爭;中希聯合舉辦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古典學成為文明互鑒新橋梁;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召開,儒學現代轉型打開新格局;學界紀念康德誕辰300周年,漢語康德學的跨文化優勢未來可期;理解歷史中國的根本特質,“大一統觀”再度引領古代史研究熱潮;黨史領域材料與視野大幅拓展,“新革命史”研究更趨豐富深入;丁玲、柳青佚作重現文壇,左翼文學傳統呈現全新學術圖景;“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蔚然興起,人類共同的歷史敘事有待重構;古典神魔小說IP持續火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展現驚人活力;《唐五代詩全編》再現唐詩生態,古典文獻整理的未來引發深思。
“由于人文學術領域的研究內容廣泛且專業,此次評選對熱點的概括性和準確度有極高要求。”《文史哲》雜志副主編李揚眉表示,在評選前期,編輯部邀請100余位專家學者對2024年文化、歷史、哲學及相關社會科學領域熱點現象進行觀察并提供初稿,而后經過多輪篩選與深入討論,最終確定10個核心條目。
談及今年評選的特點,李揚眉表示,“當前人文學術熱點的觀察與撰寫難度持續攀升,熱點的觀察和提煉已細化至‘中國古代史’這樣的二級學科層級,這無疑對評選團隊的洞察能力和歸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游戲《黑神話:悟空》“爆紅”、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出圈”等文化現象也備受關注,成為熱點之一。
對此,李揚眉表示,人文學科研究具有深度與延續性,以“出圈”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透視其背后的思想學術變化,更便于公眾理解。“評選工作并非局限于學界內部,更希望提煉出值得關注的問題,搭建起學界與民間文史哲愛好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助力公眾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學術、文化和思想狀況。”
導語
近年來,國內人文學術研究日益繁榮,并正在發生深刻變遷。為及時總結人文學術領域的新現象、新進展、新趨勢,推動人文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提升公眾對人文學術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文史哲》雜志與《中華讀書報》聯袂開展202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評選活動。這也是我們第十次進行此一評選。在“《文史哲》雜志人文高端論壇之十三:抗日戰爭與中國學術文化之轉向”召開的同時,我們將最終評出的202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公布如下:
一
學界深入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主體性建設回應古今中西之爭
2024年12月,《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正式出版,標志著習近平文化思想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鮮明的政治底色和理論基礎。圍繞這一重大理論創新,學界針對如何堅守中華文化本位立場,鍛造人文學術研究的中國范式,展開深入討論。學者尤其指出,“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標識性概念。確立和鞏固文化主體性,就是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發揚文化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百余年來,在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道路上,文化主體性是被不斷觸及和追問的核心問題。不同時期的“古今中西之爭”,都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建構經歷了現代化變局的多重考驗,也標志著新時代中國人文學術大轉型的方向底定。以中華文化主體性為前提,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代表文獻:
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2024年12月
任仲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日報》2024年2月6日
項久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質》,《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
肖偉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期
李文堂:《“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7期
二
中希聯合舉辦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古典學成為文明互鑒新橋梁
2024年11月,中國與希臘共同舉辦的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希望專家學者擔負起古典學研究的使命,為促進文明傳承發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做出更大貢獻。“中國古典學”的建設及其在文明互鑒中的橋梁意義,由此再度引發關注。狹義的“古典學”原本特指以古希臘羅馬文明為中心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學界認識到,中國傳統學術有著形態完備、高度成熟的學術體系,尤其是其中的義理分析和文獻考證傳統,與西方古典學的核心語文學和解經學具有可通約性。在古典學的場域中,中國傳統學術不應缺席。學者呼吁,應在充分理解和吸收西方古典學成就的基礎上,發掘和提煉中國傳統學術的豐富內涵和優良品質,以建構中國古典學知識體系。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召開,為中國古典學重建提供了時代契機,也預示著嶄新意義上世界古典學的誕生。
代表文獻:
董波:《古典學與文明傳統的價值傳承》,《光明日報》2024年11月6日
“本刊特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世界古典學》,《歷史評論》2024年第6期
景海峰:《探尋中國古典學建構的第三種路向》,《人文雜志》2024年第7期
謝乃和:《中國古典學的學理邏輯與構建路徑》,《中國史研究》2025年第1期
王中江:《中國古典學的場域和特性》,《中國哲學史》2025年第2期
三
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召開,儒學現代轉型打開新格局
2024年10月19日,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全球近110個國家和地區的730余位代表聚焦“儒學:文明多樣性與現代化”主題,共同商討儒學的未來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要傳承弘揚儒學及一切優秀傳統文化,讓古老的文化基因與時代主題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次大會是對近五年來全球儒學研究隊伍和成果的一次檢閱,也是對近五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國際話語權的一次評估,不僅展現了國際儒學研究的蓬勃氣象,更在新的歷史語境下,探討了儒學如何回應時代挑戰,實現創新發展。學者倡導以“九科治儒”的多元視角,將儒學置于現代知識體系和社會科學框架下加以解讀和更新,為儒學的當代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次大會的召開,顯示出儒學思想資源將承擔起更重要的文化使命,儒學現代轉型的新格局已然打開。
代表文獻:
李卓爾:《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七屆會員大會開幕》,《人民日報》2024年10月20日
王學典:《儒學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榮局面——探索儒學社會科學化的新路徑》,《北京日報》2024年11月25日
陳來等:《近十年來儒學研究趨勢之回顧與前瞻(筆談)》,《孔子研究》2024年第1期
牛喜平:《現代性觀念重建的儒學參照》,《深圳社會科學》2024年第6期
朱鑫鈺:《走向社會科學化:21世紀儒學研究趨勢分析》,《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5年第1期
四
學界紀念康德誕辰300周年,漢語康德學的跨文化優勢未來可期
2024年是康德誕辰300周年,國際學界紛紛舉辦紀念性學術會議,緬懷這位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德國哲學家,共同探尋康德哲學的時代意義。北京大學哲學系等單位聯合舉辦“我們時代的康德”國際學術會議,展示出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代中國,康德哲學依然有益于重新理解我們自身,重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重新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百余年來,康德哲學的譯介與研究,一直是中國人文學術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重要表征。新世紀以來,“三大批判”精譯本和《康德著作全集(注釋本)》等相繼問世,康德文本已整體入駐漢語哲學資源庫,并在與中國傳統學術進行比較、融匯的過程中,持續催動中國學界對人的主體性、人的自由、人的自律等問題的關注和研討。以此為基礎,中國學界或能進一步發揮跨文化的視角優勢,在康德哲學的詮釋上做出有中國特色的創造性貢獻。
代表文獻:
張志偉等:《“紀念康德誕辰300周年”組稿》,《哲學動態》2024年第10期
鄧曉芒等:《“紀念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特稿》,《探索與爭鳴》2024年第11期
張若樸:《“德儒”: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對康德美學思想的接受進路》,《文藝研究》2024年第10期
李秋零、李秀偉:《走進康德,重新理解“人是什么”——訪李秋零教授》,《哲學動態》2024年第12期
陳建華:《論境界:〈人間詞話〉與康德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4年3月
五
理解歷史中國的根本特質,“大一統觀”再度引領古代史研究熱潮
近年來,“大一統”觀念再度成為中國古代史學界的研究熱點。2024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中國‘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就中國古代“大一統”觀念的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價值等話題展開討論。“大一統”與王朝統治正當性、民族歷史記憶、農牧地緣結構、現代中國轉型等的關系,成為當前研究中的主要命題。
“大一統”這一深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政治理念,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華文明保持凝聚力和延續性的關鍵,其解釋力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被重新激活。通過跨斷代、多角度的研究,學者不僅再次確認了“大一統”觀念與中國本土歷史脈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之間的密切關聯,并進一步認識到“大一統觀”作為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理念和追求,很大程度上反向塑造了中國社會形態及其走向。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之一,“大一統”觀念已然成為理解中國歷史進程的核心關鍵詞。
代表文獻:
晁福林:《“大一統”學說的構建與中華民族形成進程中的觀念認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
楊念群:《“大一統”觀的演化過程及其現代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4年第3期
李大龍:《“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世界社會科學》2024年第5期
劉壯壯:《中國古代農牧政權地緣結構轉換與“大一統”國家建構》,《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7期
王祁:《商周天下觀念與“大一統”思想的產生》,《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11期
六
黨史領域材料與視野大幅拓展,“新革命史”研究更趨豐富深入
自2022年“中共黨史黨建”被設立為一級學科以來,黨史與革命史研究同時面臨著契機與挑戰。在“新革命史”的號召下,具有悠久傳統的革命史和中共黨史領域出現了明顯的研究范式轉型,關于“中國革命”的研究被嚴格置于學術的或科學的規范內。以往較為單調的研究路徑,在研究對象、視角選擇、材料運用和敘事方法上都顯現出顯著的更新與拓展,呈現出多元化、多面相、跨學科的鮮活態勢。
2024年度涌現的革命史研究成果,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通過深耕細作、深入肌理的材料和文本解讀,更細膩而具象地觀照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重大問題。這些成果或通過開掘包括時人日記在內的多種新史料,去解析通常被認為是宏遠的、系統的乃至堅固的觀念、組織等;或通過對基本史料的重新梳理,刷新長期存在的若干認知偏差。“新革命史”研究在深度、廣度及前沿性上呈現出的諸多有益探索,能否促成關于中國現代化進程核心問題的創新性詮解,值得期待。
代表文獻:
黃道炫:《鐵水流:戰時中共革命系統的運作,1937―194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4年1月
桑兵:《大處著眼:持久戰與〈論持久戰〉》,中華書局,2024年10月
馬嬌嬌:《“新世界”:抗戰初期“晉察冀”的敘事生產與地方言說(1937-1938)》,《文史哲》2024年第1期
李金錚:《中共抗日根據地的簡體字——以一份手寫油印本為基礎的量化分析》,《抗日戰爭研究》2024年第1期
溫海波:《舊學新知:中國共產黨對鄉土雜字的利用改造》,《近代史研究》2024年第6期
七
丁玲、柳青佚作重現文壇,左翼文學傳統呈現全新學術圖景
2024年,柳青《在曠野里》與丁玲《杜秀蘭》在塵封約七十年后陸續刊出,引發文學界的紀念和討論。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20世紀50年代是文學生產機制與創作主體經歷深刻變革的特殊時期。農村合作化運動與“上山下鄉”等社會實踐構成了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物質基礎與精神資源。這兩部長期未刊的小說佚作,以獨特的審美形態與敘事策略,在文學史敘述中形成了值得深入挖掘的“斷層”。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10周年,又值丁玲、巴金誕辰120周年及王瑤誕辰110周年,老一輩紅色文藝工作者的生平創作活動和左翼文學傳統再度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們自覺地突破傳統文學批評的邊界,融通歷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領域,通過文學與現實的復雜互動展現中國現代文學的時代魅力,形成了具有跨學科、縱深感、全局化等多維特征的全新學術圖景。
代表文獻:
柳青:《在曠野里》,《人民文學》2024年第1期
丁玲:《杜秀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24年第4期
李躍力:《集體記憶與歷史重述——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學”回憶》,《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期
李怡:《再論巴金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南方文壇》2024年第6期
陳平原、袁一丹編著:《王瑤畫傳》,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5月
八
“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蔚然興起,人類共同的歷史敘事有待重構
隨著國人對外部世界興趣的持續增長,以及技術手段的發展和資料獲取的便捷,運用多語言材料的中國全球史研究在倡導多年之后,開始逐漸發力。2024年,中國學界接連出版了一批以中國的事件、史料或視角為出發點,具有全球史眼光的專著和研究,其數量或為近年之最。這些研究充分體現了中國學者在材料掌握和史學眼光上的進步,完善了全球史敘事體系中中國學術話語的薄弱環節。
“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標志著將中國置于全球脈絡之中的歷史分析,已經成為中國史研究中的重要路徑。正如學者所言,全球史研究的意義是提倡復線的文明發展觀,拒絕以往和當下各種“中心論”,建構人類共同的歷史敘事。在“逆全球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如何處理文明整體性、共同性與文化多樣性、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建立基于人類共同歷史敘事的全球文明史,將是一場意義重大的學術挑戰。
代表文獻:
孫立天:《康熙的紅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商務印書館,2024年3月
葛兆光主編:《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馬曉林:《第一次遇見馬可·波羅》,上海書店出版社,2024年5月
高晞:《何魯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醫療事件》,中華書局,2024年8月
吳曉群:《全球文明史書寫與共同的歷史敘事》,《中國社會科學》2024年第7期
九
古典神魔小說IP持續火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展現驚人活力
隨著近年來《封神》《哪吒》等系列電影的熱映,以及2024年國內首款“3A”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火爆面世,中國古典神魔小說元素借助新的技術手段與敘事手法,重新煥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藝術魅力。中國式“超級英雄”形象,在全球范圍內“高歌猛進”,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標志性事件。古典神魔小說元素之所以引起全球受眾的廣泛共鳴,除了得益于中國文化的整體復興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成熟的工業化運作機制之外,也緣于其作為經過千百年篩選和打磨的經典形象,擁有強大而靈活的適應能力,具備跨越時代、地域和文化的傳播特質。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神話”作品,不僅確立了有異于西方的英雄敘事模式,更通過創造性詮釋,深度傳達出當下中國的文化生態與大眾心態。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有更多的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成果于一身的文化樣態,登上世界舞臺。
代表文獻:
鄧卜冉等:《特稿·〈黑神話:悟空〉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2024年第6期
李闖:《文化唯物主義視角下文化、技術與產業的共生演進——以〈黑神話:悟空〉為案例》,《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24年第6期
劉漢波:《〈黑神話:悟空〉的“后西游敘事”、遍歷空間實踐與跨文化傳播》,《云南社會科學》2024年第6期
徐敬宏、袁宇航:《數字游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黑神話:悟空〉的跨文化傳播路徑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12期
孫晶茹:《英雄歸來:21世紀中國新神話的主體之思》,《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2期
十
《唐五代詩全編》再現唐詩生態,古典文獻整理的未來引發深思
2024年,由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獨力纂校的《唐五代詩全編》全50冊,歷時40余年始告完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這部1627卷、1887萬字的巨著,是對唐五代時期詩歌的窮盡性、集成性輯錄與校勘,不僅全面超越和取代了清編《全唐詩》,為唐詩研讀提供了新的定本,呈現出“活化”的唐詩生態,更展示了文獻整理作為人文研究根基的永恒價值。
與此恰相對照,近年來,古籍整理領域正在經歷從傳統手工到智能化、數字化的跨越式發展。從文字識別、自動標點,到語義分析、文本對勘,以“識典古籍”等為代表的數字平臺和數據庫,在前所未有地提升古籍整理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依賴癥”等隱性缺陷。目前,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人文學術研究,似乎是無法抵擋的現代潮流,但就古籍整理等基礎研究而言,專業學者的學術見識和洞察力仍無法替代,而焚膏繼晷、苦心孤詣的治學精神更值得傳承。
代表文獻:
陳尚君纂校:《唐五代詩全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8月
李浩:《繼往哲,開來學——寫在陳尚君纂校〈唐五代詩全編〉出版之際》,《中華讀書報 》2024年8月21日
徐俊:《〈唐五代詩全編〉:“討原”與“溯流”兼具并重的理念與實踐》,“澎湃新聞”網,2024年12月7日
李斌等:《古籍數據庫的四個層次——國內外建設現狀與應用分析》,《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4年第4期
王儲等:《數字化到數智化:生成式AI賦能古籍數字出版融合創新》,《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4年第11期
2023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24-04-20
2022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23-05-07
2021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22-05-07
2019-2020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21-04-25
2018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19-05-04
2017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18-04-21
2016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17-04-15
2015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16-04-13
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