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的一個午后,臺風“竹節草”影響減弱,副熱帶高壓的驕陽重新籠罩滬郊大地,陽光、藍天、白云、陣陣清風。
種植著香樟樹的鄉間公路,筆直地伸向遠方。它們把一塊塊田地分割得整齊劃一,宛如棋盤。一大片一大片碧綠的稻田,綠得望不到邊際,綠得令人出神。一座座高大的電網鐵塔點綴田間,白鷺不時飛起,傳統與現代,就這樣毫無違和地交融著。
上海土是寶農業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區,從農機房的屋頂俯瞰稻田。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8月7日,我們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在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農歷七月左右,太陽達到黃經13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揫,同“揪”,就是聚斂、收集的意思。中國傳統以立秋作為秋季的開始,此時處于夏秋交替之際,暑熱依然顯著。
上海松江區新浜鎮的家庭農場經營戶何楊陽,正在他的土是寶農業基地侍弄水稻。不過,他并不是在田間地頭,而是在基地的大屏幕前。屏幕上,顯示著他所服務的6000多畝水稻田的“數字孿生”圖像。何楊陽和同事用鼠標在屏幕上“劃拉”并“選中”一片田地,它的面積、海拔、經緯坐標等參數馬上顯現出來;再選定一架無人農機,設定耕種或者播撒農藥的任務,這些機械就會在人的輔助下,開始勞作。
何楊陽的同事用鼠標操作,系統能根據設定實現自動化耕、種、管、收。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何楊陽是本地人,“90后”,8年前辭去機關單位的工作,滿腔熱情地回鄉種田。“數字孿生+無人化種植+優質種源”,是他的幾大法寶,也是新時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最顯著的區別所在。
一年四季,耕、種、管、收。在周而復始中,何楊陽深切地感受著土地與節令。立秋前夕的水稻,即將拔節抽穗,田間管理至為重要。何楊陽帶著我們登上田頭農機房的屋頂,只見阡陌縱橫,一道道水渠連成綿延不絕的江南水系。微風拂過,陣陣稻香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深呼吸。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宋朝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創作于辛棄疾隱居田園之際。千百年來,中國人辛勤勞作,種植五谷,當年辛棄疾的所見,與我們當今的所見,幾乎毫無二致。
“明月別枝驚鵲”,我們確乎看見喜鵲、麻雀從稻田中飛出,飛向樹梢,飛向遠方。更不要說,成群的白鷺翻飛又落下,邁著它們的“大長腿”,在田地、林地和水岸悠閑漫步。何楊陽說,每年收割和耕種的時候,白鷺族群更加蔚為壯觀,它們幾乎是成群地跟在農機后面,撿食遺落的稻谷,啄食從土壤里翻出來的蚯蚓、蟲子。“清風半夜鳴蟬”“聽取蛙聲一片”,請看,短短的幾句詞句中,我們體會到了何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何楊陽(左)向記者介紹無人農田種植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里描述的不正是夏末秋初江南水鄉的典型氣候嗎?此時暑熱依舊,能量在高空聚集,積攢到一定的程度,風雨雷電交加而至,轉眼間,云開雨散,星星點點的殘雨,不時落到行路人的頭頂。
何楊陽的農業基地還是一個青少年學農基地,外墻上畫著鄉村彩繪,田頭擺放著稻草人、水車。辛棄疾如果看見此景,會不會依然脫口而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統籌:孫聞
記者:楊金志、張夢潔
新華社國內部、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制作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田曉航、唐紫宸)7日將迎來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中醫專家介紹,立秋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們需遵從秋季的養生方法,養陰潤燥、收斂神氣,其核心在于一個“收”字。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說,秋風主肅殺,萬物于此時開始凋零,人體也隨著自然氣候變化,陽氣開始內收下藏,腠理變得緊實,毛孔逐漸關閉以防外邪,若未能順應時節調攝,則易感受外邪;隨著晝夜溫差增大,空氣濕度下降,人體容易出現氣道干癢欲咳的感覺,呼吸系統疾病亦開始進入高發期,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更容易在這個季節病情加重。
針對立秋時節的特點,人們應當如何從情志、運動、飲食等方面調養?
李光熙介紹,中醫認為,秋應于肺,而悲憂最易傷肺,因此,秋天切不可悲傷憂思,應保持精神上的安寧,不急不躁,可聽舒緩音樂,經常練習緩慢有節律的呼吸方法。秋季氣溫適宜,可在跑步、打球等“動功”基礎上配合八段錦、站樁等“靜功”,動則強身,靜則養神,動靜結合可達心身康泰之功效。
“‘辛主散’,過食辛散之品易損肺氣、傷津液,因此入秋應盡量少飲酒。”李光熙說,立秋時節也不宜過多攝入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立秋后燥氣當令,肺易為燥邪所傷,可食用梨、蓮藕、百合等性味甘涼食物補充津液。”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教授郭斌說,此時濕氣未退,脾虛者易生內濕,可食用薏米、山藥、赤小豆等健脾祛濕;“貼秋膘”應先清后補,且平補為要,護脾為本,可食用陳皮、山楂助消化,以防滋膩傷胃。
專家提示,立秋過后,暑伏之氣仍未散盡,但如若貪此秋涼,則常易咳嗽不止。人體的五臟腧穴皆會于背,入秋后要特別注意后背暖護以防病。除了三伏貼以外,采用中醫溫透外治技術外敷背部腧穴以溫肺止咳、化痰行氣通絡,對于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節等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